頭重溪從源流向西北流,現為金溪里和梅溪里的天然分界。前行遇縱貫公路和市街,溪流完全進入梅溪里境內,在三元
宮前的一段河道已加蓋成道路。繼續前行約一公里穿過南北行的中山高速公路進入楊明里,西行約200公尺轉為北行穿過東西
行的縱貫鐵路,在「小香港」的山腳會東來的草湳溪,河道隨山勢兩度曲折成S形;這S形約一公里許,再會二重溪。又西流
一公里,在台汽車站北方注入老坑溪。頭重溪從源地到此長約六公里。草湳溪源出於埔心車站西北方低地,北臨高起的高山
頂台地,四方的雨水都向低地集中,形成水草茂盛的爛泥地和沼澤區,農民改建為灌溉陂塘,稱為草湳陂,流水西溢而成草
湳溪。亦稱溢洪溪,因遇洪水期,陂中水量滿溢,小溪突變成大河。溪長只有二公里之譜,循著高山頂崖下的斷層,成直線
西行。
二重溪顧名思義是清代新竹縣的第二道河川,源地在矮坪子和大金山之間的坑谷中,溪流作西北偏北走。源地是裕成里,
谷之兩岸「大台北新城」和「陽光山林」兩社區相對,外方的「台北新都」逼近高速公路。高速公路在此向南程彎弓形,走
向也由南北轉為東西。二重溪在此穿過路底進入楊明里,注入頭重溪之前是楊明、中山二界里界。二重溪曲折不多,全長約
三公里許。頭重溪及其二支流,大致成二豎一橫的直線,合成格子狀。
南源老坑溪
老坑溪因源出於早年原住民營居地老坑而得名,老坑是店子湖高台地一部分。溪源在老坑尾山,海拔380公尺,為楊梅鎮
最高點。今由楊梅南望,上有台灣大歌大基地台。這一帶雜林茂草,南臨懸崖,不易接近。源流形成深谷,曲曲折折,成東
南向西北走向,沿途兩側山坡陸續有細流注入,這些野溪長僅一、二百公尺,雨時才有流水,雨後即斷流。從整個老坑溪水
系看來,除了人工水圳,並無一條支流來會,成為單一水系,這是它的最大特色。楊銅公路沿此溪而行,上游在右岸,由於
河流多彎,兩者時而近時而遠,到永寧橋公路轉入左岸,這是以往老坑尾和老坑口的分界。以下老坑溪谷地更為寬廣,兩旁
的山丘相距約八百公尺左右,老坑溪穿過高速公路後遇龜山丘陵,在山腳下造成深深的河道和多彎的曲流,這一帶現在已成
人煙稠密的市區,不但兩岸都築高牆狀河堤,河底亦鋪上水泥方塊,和上游的泥岸卵石底的天然河道,迥然不同。穿過環東
路,合為梅新里和中山里分界;過新農橋,河為楊梅里和大同里之界。再穿過鐵路到夾窪潭會頭重溪。經過市區的這一段,
成自南向北直行,是老坑溪橋樑最多的一段,蓋光復以來楊梅市區的擴展,向東最為迅速。
老坑溪自源地至月眉橋會楊梅溪,長約七公里許,為三條源流中之最長。
西源楊梅溪
楊梅溪是社子溪三源中最多名稱的一條,因其支流最多,流向最複雜。
出現於地圖上的楊梅溪支流有大平溪、東流溪和瓦窯溪,而以東流溪為最長。東流溪本稱水流東溪,因流經此一村落而
得名。原來楊梅盆地西方的崩坡是個分水嶺地帶,崩坡的水流向湖口而成新豐溪,其東的溪水卻向東流往楊梅,因名水流東,
亦成村莊名,光復後水流東改稱東流里。
東流溪的上源有三: 1.出於老窩山 (春天別墅社區的背後山地),向東流入秀才里 (原名秀才窩); 2.出於崎頂斬龍(往新埔
清水的公路所經),由南向北流; 3.出於大平山的山窩 (古圖名其地為鹿鳴窩,是秀才窩的一部分),成東南向西北流。以上三
條小溪在秀才路的秀才橋和建中橋之間,形成輻輳狀 (向心狀) 的會合,改為自南向北,順坡度傾斜而流。束流溪上游有稱為
秀才窩溪者,因其流域多屬秀才里,流經中華汽車廠之前,續行穿過高速公路,這一段約半公里為東流、秀才二里里界,再
行約半公里進入大平里,遇瓦窯溪而改為蜿蜒東行。
瓦窯溪很短,長不及二公里,和縱貫公路平行而流、公路以北是長岡嶺台地的崁崖,崖下是斷層線,河在公路下方,相
當筆直,情形有如頭重溪之草湳溪,只是流向相反。瓦窯溪因流經地帶舊日是楊梅磚瓦窯的集中地,曾熱鬧一時;至今縱貫
路上尚有座橋名瓦窯。東流溪全長約五公里。
大平溪源出於大平山和泉水窩山 (揚昇高爾夫球場前段) 之間的「小楊梅壢」谷地,源地和老坑溪相近,一山之隔平行北
流。楊梅往新埔的新北線公路沿溪右岸而行,至泉水窩,溪流與公路分道揚鑣,溪流進入平野,繼續蜿蜒北行,這一帶是秀
才里與永寧里分界;穿過高速公路,左岸是大平里。到秀才路,右岸換成紅梅里。再過縱貫公路就屬於最早興起的的市區了。
長岡領與龜山之間形成寬一公里左右的橫谷,大平溪和東流溪平行向北,早年造成廣大沙洲和辮子狀河道,現在已成農田和
建地,二溪會合於弘淨寺 (俗稱佛堂) 之前,已是水美里地界。這一段楊梅溪長約一公里,一直是市區的西限,橋梁不及市東
的老坑溪多;溪岸多曲折多崁崖,亦有部分經人工改造。
楊梅溪穿過鐵路後平原更廣,鐵路以北至今尚在開發起步,以前地名「公館前」,現在通稱「後站」。楊梅溪自源地至與
老坑溪會合處,長近七公里。
三溪合成社子溪
楊梅溪到月眉橋下,會東來的老坑溪,稱為社子溪,向西北流去。到老飯店,以下溪流成為瑞原里和上田里分界,接下
來成為員本里東界,即進入新屋鄉界;這段河流愈走愈偏西,過社子村後已成西北西方向了。社子溪在新屋鄉除了在北岸會
合一條東明溪 (東勢溪) 外,不再有其他支流匯入。東明溪源出高山頂北坡,長約九公里,流經本鎮高山、上田二里。社子溪
自月眉橋至河口,曲折不大,近乎直流,長約十七公里,在楊梅境內約八公里。
綜觀桃園台地上的溪流,全體做展扇狀,下游展開分流入海。惟分開來看,則多平行而流;只有北端的南崁溪和南端的
社子溪為例外,都源出於高一級台地,地形複雜而形成樹枝狀水系。
社子溪流域面積約78方公里,大半在楊梅鎮,蓋溪之下游南北兩岸都另有小溪平行入海,故流域形成長管型,在新屋向
面積不大;其上中游在楊梅鎮內則為良好的集水盆,地域寬大,因之全域輪廓成喇叭狀,開口向南。
社子溪從 380公尺到海平面,河床約成158:1之傾斜。惟上、中、下游河段很不同,大致山間河段可視為上游,亦即楊梅
盆地的盆邊丘陵 200公尺等高線一線已南為上游。流於楊梅盆地內部者為中游,亦即南斷層線到北斷層線之間的河段皆屬之,
地面高度降到約 100公尺左右的水尾為尾端。老飯店以下盡屬下游了。以老坑溪接社子溪為例,上游從老坑尾到老坑口四公里
間,傾斜度 1/22,是河流最湍急的一段,兩岸亦最狹,約在十公尺以內,河水下蝕力最強,河谷深陷,沿途築有多處河壩,以
利農民取水灌田。河谷一邊或兩岸,有河階地貌出現。河階低處為梯田,高處是茶園,聚落多在公路旁。
中游河段全在盆地內部,傾斜度不大。惟本支流有別,老坑溪三公里間地面約下降一百公尺,亦即 1/30,可說是傾斜度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