伯公祠的分佈與祭拜 |
||
關於伯公-福德正神 |
原因吧! 通常伯公廟都與樹結合,只是各朝代選用樹種略有不同,而台灣的伯公樹大部分是用樟樹、榕樹,只有少數其他樹種。唐朝起人們造墓時須先向墓的右邊祭拜后土,除祈求准予開工之外,也請后土幫忙守護墓地。明朝開始,后土才真正成為墳墓的守護神,而臺灣漢族也沿襲此-民俗。 |
|
伯公在客家庄及全臺信仰中,扮演重要的角色,人們對祂無比的虔誠與敬重。田野間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伯公,有的簡單古樸,有的重建後富麗堂皇。本文就高山頂範圍內的大小伯公作-概述,以窺見歷史的軌跡,從而見證先民發展的點滴,水美地區更有其特殊意義,代表水美居民對伯公的敬意。 |
||
典故由來 |
祭拜的形式 |
|
據傳福德正神原名張福德,字濂輝,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初二日,至周成王二十四年時,年三十六,任朝廷統稅官,廉正愛民。於周穆王三年壽終正寢,享年102歲,死後三天,美髯容貌不變,百姓稱奇。其職務由魏超續任,橫行霸道。人們對張福德念念不忘,有一貧戶乃簡陋安其位,取四塊大石,打成四塊石板,三塊作牆,一塊作頂,以福德為官公正,取名福德,後加正神,朝夕膜拜。後來此人五穀豐收,人畜平安,由貧變富。人人認為是福德正神神恩護庇,乃合力興建福德堂,後以其畫像塑金身,供人膜拜,有求必應。傳至朝廷,賜號土地公,及對聯「福而有德千家敬;正則為神萬世尊」「安人自安宅;有土必有神」。 |
伯公因為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每年的祭祀也最多。每月初一、十五,或初二、十六,民間及商家固定祭拜伯公,稱為做牙,或牙福,迎福或招財之意。正月初二為頭牙,二月初二為牙禮,表賀壽,十二月十六日為每年最後一次,則為尾牙。二月二日是伯公生日,舉行春祭,而八月十五日是伯公得道升天成神之日,則舉行秋祭。在這兩個特別的日子,民眾會準備豐富的牲醴祭拜以答謝伯公保佑,有大神雞比賽或製作平安烏龜還願祈福法會,也往往有梨園-土地公戲的演出。有些農人還會用竹枝夾著金紙插在田中,稱為「安土地公金」或稱「安土地公拐杖」,金紙是答謝伯公,竹枝是給伯公當拐杖之用,也有人認為是當地標之用。 |
|
神明與神格 |
現代臺灣民間祭祀伯公,祭品並沒有嚴格限制,舉凡雞、鴨、魚、肉、糖果、餅乾、飲料、水果都可以。但是番石榴、蕃茄、楊桃、李子卻不可。雞鴨牲醴需帶皮整隻,魚不可去腮去鱗,是保持「全魚」,而鰻魚無鱗又絕尾,不宜祭拜,豬肉條也要帶皮。祭拜伯公時,先拜天公爐並插三炷香。右手在內左手在外握香,用左手插香。這是較正式的祭拜儀式與禁忌,現在大家比較不忌諱了,土地公與人們如此親近,只要誠心誠意向祂祈福,小小疏失伯公是不會介意的。一般人祭拜土地公多行色匆匆,表示生意興隆忙碌。 紙錢中有一種專為伯公設計的「福金紙」又稱「土地公金」,分為大箔福金和小箔福金。除祭拜伯公外,司財寶的神亦可適用。 |
|
福德正神,又稱伯公、土地公、福德爺、后土,社稷、地基主。等等不同名號,客家人即以伯公為名。關於土地公還有其他的傳說,而這些傳說的共同性就是:他是農業守護神、土地鎮守神、商家財神。 先民從閩粵到臺灣開墾,也將以伯公為守護神的習俗帶來。祈求准予開墾並保佑開墾順利,與臺灣開拓關係甚深。雖然早年只是用三石撐起的小小祭祀空間,內置劍狀竹板寫著「福德正神」,雖簡單,但對開疆闢土的先民來說,其庇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。伯公平易近人、有求必應,現今全台有上千座廟。 伯公在民間信仰中神格不高,只高於最基層的灶君,所以信仰非常普及。在記載所見伯公皆為男性,不過也有「伯婆」、「后土娘娘」的名稱,應是受中國陰陽哲學的影響。伯公有求必應,而傳說伯婆會斤斤計較,所求不應,這可能是祠中有許多土地公,卻罕見土地婆之 |